果然财经|十年“双城双馆”,这是专属威海和仁川的“双城记”
果然财经|十年“双城双馆”,这是专属威海和仁川的“双城记”
果然财经|十年“双城双馆”,这是专属威海和仁川的“双城记”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孟霏(lǐmèngfēi) 王震 潘佳蓬
2025年是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十周年。作为黄海两岸的重要节点城市,中国(zhōngguó)威海(wēihǎi)(wēihǎi)与韩国仁川依托地缘相近、人文相亲的独特优势,以建设“中韩自贸区地方(dìfāng)经济合作(hézuò)示范区”为目标,创新打造了“双城双馆”合作架构,威海在仁川设立“仁川·威海馆”,仁川在威海设立“威海·仁川馆”。
十年来,双城双馆双向奔赴的“别样”牵手(qiānshǒu),让(ràng)中韩地方城市的更多人、更多事都牵起手来,也让中韩地方城市交流合作有了新标杆,为深化(shēnhuà)两国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提供了鲜活的样本。
载体创新:双馆(shuāngguǎn)联动构建双向赋能平台
从25岁大学毕业到在(zài)成都定居前,王晓天是“双城双馆”的有力见证者(zhě)和经历者。
“2015年,位于仁川的(de)威海馆(guǎn)刚成立(gāngchénglì)时,我作为威海市韩国商品经销协会负责人入驻到威海馆,”王晓天(wángxiǎotiān)说,刚成立的威海馆工作量是很大(hěndà)的,她不仅要写策划方案,还有举办推介会,由于人手比较紧张,她常常自己一个人给各个(gègè)机构打电话,忙碌到深夜,“在异国他乡,虽然辛苦,但每次活动现场威海的城市宣传片响起的那一刻,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。”
2015年,威海在仁川(rénchuān)建成中国首个海外城市展示馆(zhǎnshìguǎn)——“仁川·威海馆”;次年,仁川在威海设立(shèlì)政府驻华唯一代表机构——“威海·仁川馆”。
因为家在威海,王晓天从仁川(rénchuān)的威海馆来到了威海的仁川馆工作,一干就是九个年头。在仁川馆期间(qījiān),她积极在中国多地主办仁川商品对接洽谈会,致力于推广(tuīguǎng)仁川市(shì)中小企业产品,并促进中韩在文化、经济、艺术(yìshù)等领域的交流合作。2019年11月,荣获韩国仁川市市长朴南春亲自颁发的仁川市长奖。
“我只是双城双馆背景下的(de)普通人,但我的经历是一生难忘,从商品展销到民心交融,“双城双馆”的本质是用地方智慧破解国家议题(yìtí),它证明,自贸协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关税减免,更(gèng)在于能否构建“政策-企业-民众(mínzhòng)”的价值共生链。”王晓天说。
1968年(nián)出生的韩国人李一(lǐyī)男(nán)于2020年11月到2023年2月,在威海仁川馆担任副代表一职,三年的威海时光,让他对(duì)双城双馆也有自己(zìjǐ)的见解,“第一次筹备博览会,为参展游客及采购商等准备了丰富的韩国体验(tǐyàn)活动,在仁川韩服协会会长的支持下,得到了最新传统韩服的赞助。并邀请化妆师,给(gěi)访客化妆并进行穿韩服体验,体验拍照的场景仍记忆犹新。截至去年2024年,双方已陆续举行了7次仁川-威海地方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,我回到(huídào)韩国,也在跟我的朋友积极的宣传威海。”李一男说。
十年来,两地展馆形成“双轮驱动”格局:仁川·威海(wēihǎi)馆累计举办320余场经贸交流活动,拉动进出口贸易额达10亿美元,成为展示中国城市形象的(de)重要窗口;威海·仁川馆则作为韩国中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 “桥头堡”,已有82家仁川企业携360余种产品(chǎnpǐn)入驻,涵盖化妆品、智能(zhìnéng)家电(jiādiàn)等多元领域。
“仁川馆设立九年来,每年组织3-4次企业参加中国主要城市国际博览会,助力企业开拓中国市场。未来将在数码科技(shùmǎkējì)、绿色环保(huánbǎo)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(tuòzhǎn)合作空间。”驻中仁川(IFEZ)经济贸易代表处代表柳宣僖说(xuānxīshuō)。
(前排左五为柳(liǔ)宣僖)
“截至目前,威海(wēihǎi)馆共承办各类团组经贸活动(huódòng)380场次,其中200人以上的48次,50人以上273次,总人数(rénshù)超过4万人次。自威海馆开馆以来,几乎每个工作日(gōngzuòrì)都接待几十名合作洽谈或考察展览产品的客商,探讨经贸合作。据不完全统计,通过这些会议和(hé)活动,推动韩国多个投资(tóuzī)项目落户威海,投资范围涉及新能源、新材料、5G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制药等领域。”威海馆相关负责人说。
制度创新:多维(duōwéi)机制破解跨境合作壁垒
记者了解(liǎojiě)到,威海设立中韩自贸区地方(dìfāng)经济合作协调办公室与促进中心,构建“政策研究-项目推进-服务保障”全链条工作体系,先后(xiānhòu)出台《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第一批(dìyīpī)实施方案》《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等政策文件,形成全市对韩合作的政策合力。
两地创新建立中(zhōng)韩首个地方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,累计达成110余项(yúxiàng)合作共识;通过互设城市代表处、签署《东北亚物流中心建设谅解备忘录》等30余项合作协议,构建起覆盖经贸、物流、文旅等领域(lǐngyù)的制度(zhìdù)(zhìdù)框架。在消费维权领域,威海(wēihǎi)消费者协会与仁川消费者联盟建立“异地投诉跨境维权”机制,累计受理消费投诉咨询90余件,创新推出消费信用信息跨境共享制度,为跨境消费市场规范化发展(fāzhǎn)提供制度保障。
制度创新的触角延伸至多元领域,仁川(rénchuān)旅游(lǚyóu)(lǚyóu)发展局在威海设立中国唯一(wéiyī)代表处,2024年吸引2万余名中国游客赴(fù)仁川旅游;仁川棒球协会七次组队参加威海国际棒球邀请赛;山东大学与仁川高校开展学生互换项目,培养国际化人才;两地媒体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,以镜头记录合作历程。
“我们将通过(tōngguò)韩服体验、跆拳道表演、K-pop演出等(děng)活动展示韩国传统文化,与威海文旅集团联合开发旅游产品,实现两地(liǎngdì)旅游资源互推互介。”仁川旅游发展局中国办事处代表姜海广说。
平台搭建:精准(jīngzhǔn)对接激活合作动能
在2025仁川——威海B2B采购洽谈会(qiàtánhuì)上,韩国阿奎茵泰克株式会社首次参会即(jí)斩获10 余份意向订单。
“洽谈会平台让我们接触到全球采购商资源,为开拓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”公司销售(xiāoshòu)代表(dàibiǎo)郑振浩说。
此次洽谈会吸引(xīyǐn)11家仁川中小企业与60余家国内外采购商(cǎigòushāng)开展150家次对接,达成意向贸易额1750余万元。威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、韩国生产(shēngchǎn)技术研究院青岛(qīngdǎo)代表处与驻中仁川经济贸易代表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(xiéyì),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深度合作,为中韩企业提供技术升级支持。
威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执行(zhíxíng)会长王军利说,协会有很多韩国企业是他们的(de)会员企业,他们也会通过这个来(lái)发掘一些企业的需求提供给企业,来提供技术上的支撑,还有专家服务,他们已经(yǐjīng)开始做了(le),而且效果挺好。威海外商投资协会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,串联政策、企业、民心,成为“威海—仁川”模式中不可或缺的推动者。
十年来(lái),两地共同打造中韩(仁川)跨境电商大会、“山东手造”韩国展等品牌活动(huódòng),构建集城市宣传、投资洽谈、贸易促进(cùjìn)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,形成“展会搭台、企业唱戏、产业联动”的合作新模式(móshì)。
十年(shínián)成效:从机制创新到产业共赢的跨越发展
“威海(wēihǎi)—仁川”模式(móshì)十年(shínián)深耕结出硕果:2014至2024年间,威海韩资企业数量新增近200家,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54.1%。
作为代表企业的柳道机械(jīxiè)在威海(wēihǎi)历经18年(nián)发展,从最初的韩国总部设计、威海生产(shēngchǎn)模式,发展为自主研发、产品覆盖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高新技术企业,年产量实现翻两番,先后(xiānhòu)获得(huòdé) "专精特新" 企业等多项资质认定。“威海的政策支持与高校的智力支撑,让企业实现了从 ‘制造’到(dào)‘智造’的跨越。现在我常向韩国企业家朋友推荐威海,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。”总经理李成根说,企业家之间的口口相传是最好的广告。
在(zài)“引进来”的同时,威海企业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,对韩投资企业(机构)从2014年的15家(jiā)增至2024年的62家,中方协议投资额达1.4亿美元,业务涵盖纺织服装、机械制造(jīxièzhìzào)、仓储物流等(děng)多元领域。
“双城双馆”不仅(bùjǐn)是展示窗口,更是合作枢纽:十年来,两地(liǎngdì)领导互访超20次(cì),签署30余项合作协议(xiéyì);威海在全国首创跨境消费维权联盟,建立“双向移送、联调联处”工作机制,为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制度范本。
未来展望:升级合作样板 共绘(gònghuì)东北亚发展新篇
为此,记者采访了(le)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、山东大学(shāndōngdàxué)自贸区研究院首席教授、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文,刘文老师凭借多年的(de)经验,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。
在她看来,面对(miànduì)数码经济(jīngjì)、碳中和等新兴领域,“双城(shuāngchéng)双馆”模式可从多维度升级以保持竞争力。在数码经济领域,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共同(gòngtóng)推进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在港口、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的全覆盖,提升货物通关和物流运输的数字化水平;同时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合作,鼓励(gǔlì)两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数字技术孵化器,形成(xíngchéng)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。
在碳中和领域,可开展绿色(lǜsè)物流合作,推广电动车辆、新能源船舶的应用,对港口(gǎngkǒu)进行绿色改造,设立绿色物流专区;推动(tuīdòng)产业绿色转型,共建中韩绿色科技产业园,聚焦太阳能光伏、风能等新能源产业,实现(shíxiàn)产业集聚与低碳发展。
在服务行业(fúwùhángyè),找准金融、教育、医疗等比较好的(de)议题,在双向开发的角度可以探讨。“例如海南有独资的国际学校,我们是否(shìfǒu)也可以考虑和韩国合作(hézuò),有独资的医疗机构,金融的营业范围是否可以扩大等等。”刘文说。
从(cóng)跨境电商的繁忙景象到韩资企业的集群发展,从港口码头的货轮穿梭到人文交流的蓬勃开展,威海与(yǔ)仁川的十年合作(hézuò),既是中(zhōng)韩地方经济合作的里程碑,更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。随着RCEP深度实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升级,两地将在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、生物医药等新兴(xīnxīng)领域拓展合作空间,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孟霏(lǐmèngfēi) 王震 潘佳蓬
2025年是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十周年。作为黄海两岸的重要节点城市,中国(zhōngguó)威海(wēihǎi)(wēihǎi)与韩国仁川依托地缘相近、人文相亲的独特优势,以建设“中韩自贸区地方(dìfāng)经济合作(hézuò)示范区”为目标,创新打造了“双城双馆”合作架构,威海在仁川设立“仁川·威海馆”,仁川在威海设立“威海·仁川馆”。
十年来,双城双馆双向奔赴的“别样”牵手(qiānshǒu),让(ràng)中韩地方城市的更多人、更多事都牵起手来,也让中韩地方城市交流合作有了新标杆,为深化(shēnhuà)两国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提供了鲜活的样本。
载体创新:双馆(shuāngguǎn)联动构建双向赋能平台
从25岁大学毕业到在(zài)成都定居前,王晓天是“双城双馆”的有力见证者(zhě)和经历者。
“2015年,位于仁川的(de)威海馆(guǎn)刚成立(gāngchénglì)时,我作为威海市韩国商品经销协会负责人入驻到威海馆,”王晓天(wángxiǎotiān)说,刚成立的威海馆工作量是很大(hěndà)的,她不仅要写策划方案,还有举办推介会,由于人手比较紧张,她常常自己一个人给各个(gègè)机构打电话,忙碌到深夜,“在异国他乡,虽然辛苦,但每次活动现场威海的城市宣传片响起的那一刻,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。”
2015年,威海在仁川(rénchuān)建成中国首个海外城市展示馆(zhǎnshìguǎn)——“仁川·威海馆”;次年,仁川在威海设立(shèlì)政府驻华唯一代表机构——“威海·仁川馆”。
因为家在威海,王晓天从仁川(rénchuān)的威海馆来到了威海的仁川馆工作,一干就是九个年头。在仁川馆期间(qījiān),她积极在中国多地主办仁川商品对接洽谈会,致力于推广(tuīguǎng)仁川市(shì)中小企业产品,并促进中韩在文化、经济、艺术(yìshù)等领域的交流合作。2019年11月,荣获韩国仁川市市长朴南春亲自颁发的仁川市长奖。
“我只是双城双馆背景下的(de)普通人,但我的经历是一生难忘,从商品展销到民心交融,“双城双馆”的本质是用地方智慧破解国家议题(yìtí),它证明,自贸协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关税减免,更(gèng)在于能否构建“政策-企业-民众(mínzhòng)”的价值共生链。”王晓天说。
1968年(nián)出生的韩国人李一(lǐyī)男(nán)于2020年11月到2023年2月,在威海仁川馆担任副代表一职,三年的威海时光,让他对(duì)双城双馆也有自己(zìjǐ)的见解,“第一次筹备博览会,为参展游客及采购商等准备了丰富的韩国体验(tǐyàn)活动,在仁川韩服协会会长的支持下,得到了最新传统韩服的赞助。并邀请化妆师,给(gěi)访客化妆并进行穿韩服体验,体验拍照的场景仍记忆犹新。截至去年2024年,双方已陆续举行了7次仁川-威海地方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,我回到(huídào)韩国,也在跟我的朋友积极的宣传威海。”李一男说。
十年来,两地展馆形成“双轮驱动”格局:仁川·威海(wēihǎi)馆累计举办320余场经贸交流活动,拉动进出口贸易额达10亿美元,成为展示中国城市形象的(de)重要窗口;威海·仁川馆则作为韩国中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 “桥头堡”,已有82家仁川企业携360余种产品(chǎnpǐn)入驻,涵盖化妆品、智能(zhìnéng)家电(jiādiàn)等多元领域。
“仁川馆设立九年来,每年组织3-4次企业参加中国主要城市国际博览会,助力企业开拓中国市场。未来将在数码科技(shùmǎkējì)、绿色环保(huánbǎo)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(tuòzhǎn)合作空间。”驻中仁川(IFEZ)经济贸易代表处代表柳宣僖说(xuānxīshuō)。
(前排左五为柳(liǔ)宣僖)
“截至目前,威海(wēihǎi)馆共承办各类团组经贸活动(huódòng)380场次,其中200人以上的48次,50人以上273次,总人数(rénshù)超过4万人次。自威海馆开馆以来,几乎每个工作日(gōngzuòrì)都接待几十名合作洽谈或考察展览产品的客商,探讨经贸合作。据不完全统计,通过这些会议和(hé)活动,推动韩国多个投资(tóuzī)项目落户威海,投资范围涉及新能源、新材料、5G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制药等领域。”威海馆相关负责人说。
制度创新:多维(duōwéi)机制破解跨境合作壁垒
记者了解(liǎojiě)到,威海设立中韩自贸区地方(dìfāng)经济合作协调办公室与促进中心,构建“政策研究-项目推进-服务保障”全链条工作体系,先后(xiānhòu)出台《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第一批(dìyīpī)实施方案》《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等政策文件,形成全市对韩合作的政策合力。
两地创新建立中(zhōng)韩首个地方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,累计达成110余项(yúxiàng)合作共识;通过互设城市代表处、签署《东北亚物流中心建设谅解备忘录》等30余项合作协议,构建起覆盖经贸、物流、文旅等领域(lǐngyù)的制度(zhìdù)(zhìdù)框架。在消费维权领域,威海(wēihǎi)消费者协会与仁川消费者联盟建立“异地投诉跨境维权”机制,累计受理消费投诉咨询90余件,创新推出消费信用信息跨境共享制度,为跨境消费市场规范化发展(fāzhǎn)提供制度保障。
制度创新的触角延伸至多元领域,仁川(rénchuān)旅游(lǚyóu)(lǚyóu)发展局在威海设立中国唯一(wéiyī)代表处,2024年吸引2万余名中国游客赴(fù)仁川旅游;仁川棒球协会七次组队参加威海国际棒球邀请赛;山东大学与仁川高校开展学生互换项目,培养国际化人才;两地媒体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,以镜头记录合作历程。
“我们将通过(tōngguò)韩服体验、跆拳道表演、K-pop演出等(děng)活动展示韩国传统文化,与威海文旅集团联合开发旅游产品,实现两地(liǎngdì)旅游资源互推互介。”仁川旅游发展局中国办事处代表姜海广说。
平台搭建:精准(jīngzhǔn)对接激活合作动能
在2025仁川——威海B2B采购洽谈会(qiàtánhuì)上,韩国阿奎茵泰克株式会社首次参会即(jí)斩获10 余份意向订单。
“洽谈会平台让我们接触到全球采购商资源,为开拓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”公司销售(xiāoshòu)代表(dàibiǎo)郑振浩说。
此次洽谈会吸引(xīyǐn)11家仁川中小企业与60余家国内外采购商(cǎigòushāng)开展150家次对接,达成意向贸易额1750余万元。威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、韩国生产(shēngchǎn)技术研究院青岛(qīngdǎo)代表处与驻中仁川经济贸易代表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(xiéyì),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深度合作,为中韩企业提供技术升级支持。
威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执行(zhíxíng)会长王军利说,协会有很多韩国企业是他们的(de)会员企业,他们也会通过这个来(lái)发掘一些企业的需求提供给企业,来提供技术上的支撑,还有专家服务,他们已经(yǐjīng)开始做了(le),而且效果挺好。威海外商投资协会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,串联政策、企业、民心,成为“威海—仁川”模式中不可或缺的推动者。
十年来(lái),两地共同打造中韩(仁川)跨境电商大会、“山东手造”韩国展等品牌活动(huódòng),构建集城市宣传、投资洽谈、贸易促进(cùjìn)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,形成“展会搭台、企业唱戏、产业联动”的合作新模式(móshì)。
十年(shínián)成效:从机制创新到产业共赢的跨越发展
“威海(wēihǎi)—仁川”模式(móshì)十年(shínián)深耕结出硕果:2014至2024年间,威海韩资企业数量新增近200家,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54.1%。
作为代表企业的柳道机械(jīxiè)在威海(wēihǎi)历经18年(nián)发展,从最初的韩国总部设计、威海生产(shēngchǎn)模式,发展为自主研发、产品覆盖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高新技术企业,年产量实现翻两番,先后(xiānhòu)获得(huòdé) "专精特新" 企业等多项资质认定。“威海的政策支持与高校的智力支撑,让企业实现了从 ‘制造’到(dào)‘智造’的跨越。现在我常向韩国企业家朋友推荐威海,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。”总经理李成根说,企业家之间的口口相传是最好的广告。
在(zài)“引进来”的同时,威海企业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,对韩投资企业(机构)从2014年的15家(jiā)增至2024年的62家,中方协议投资额达1.4亿美元,业务涵盖纺织服装、机械制造(jīxièzhìzào)、仓储物流等(děng)多元领域。
“双城双馆”不仅(bùjǐn)是展示窗口,更是合作枢纽:十年来,两地(liǎngdì)领导互访超20次(cì),签署30余项合作协议(xiéyì);威海在全国首创跨境消费维权联盟,建立“双向移送、联调联处”工作机制,为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制度范本。
未来展望:升级合作样板 共绘(gònghuì)东北亚发展新篇
为此,记者采访了(le)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、山东大学(shāndōngdàxué)自贸区研究院首席教授、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文,刘文老师凭借多年的(de)经验,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。
在她看来,面对(miànduì)数码经济(jīngjì)、碳中和等新兴领域,“双城(shuāngchéng)双馆”模式可从多维度升级以保持竞争力。在数码经济领域,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共同(gòngtóng)推进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在港口、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的全覆盖,提升货物通关和物流运输的数字化水平;同时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合作,鼓励(gǔlì)两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数字技术孵化器,形成(xíngchéng)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。
在碳中和领域,可开展绿色(lǜsè)物流合作,推广电动车辆、新能源船舶的应用,对港口(gǎngkǒu)进行绿色改造,设立绿色物流专区;推动(tuīdòng)产业绿色转型,共建中韩绿色科技产业园,聚焦太阳能光伏、风能等新能源产业,实现(shíxiàn)产业集聚与低碳发展。
在服务行业(fúwùhángyè),找准金融、教育、医疗等比较好的(de)议题,在双向开发的角度可以探讨。“例如海南有独资的国际学校,我们是否(shìfǒu)也可以考虑和韩国合作(hézuò),有独资的医疗机构,金融的营业范围是否可以扩大等等。”刘文说。
从(cóng)跨境电商的繁忙景象到韩资企业的集群发展,从港口码头的货轮穿梭到人文交流的蓬勃开展,威海与(yǔ)仁川的十年合作(hézuò),既是中(zhōng)韩地方经济合作的里程碑,更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。随着RCEP深度实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升级,两地将在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、生物医药等新兴(xīnxīng)领域拓展合作空间,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